车库产品的成本控制之道
——如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作者:陈逢强
随着车库行业的不断发展,成本控制也是企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成本控制有很多方法,比如如何优化结构设计、如何控制采购成本、如何控制项目的过程成本等等。下面,我从工艺方面论述怎么去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产品的直接成本。当然,各个公司有各自的产品设计,这里仅仅是结合自己工作过程中涉及的产品提供一种思路,权当抛砖引玉吧。
材料利用率分析
1.描述:
某个项目合同(简称为M合同),共23套设备,165个车位(包括中型车位136个、小小型车位19个、小型车位10个),其中G设备130个车位,
C设备35个车位。
为了简单直观,以下分析全部以两层升降横移的产品来论述。
2.实际所需主要型材统计(表一):
3.目前型材采购规格:
H型钢:12m/条;矩形管:6m/条
4.若按不驳接的实际需要采购数量、实际用量、利用率及余料计算(表二):
……
提高型材材料利用率的关键点
1.减少前梁(或者是C型产品的后梁、纵梁等)的材料损耗,主要是梁用H型钢及梁用工字钢;
2.减少柱的材料损耗,主要是柱用H型钢及柱用矩形管(C型);
3.减少载车板、驱动梁等用矩形管的材料损耗,简称受力矩形管;
4.减少连接用矩形管的材料损耗,包括两层升降横移式设备、地坑三层升降横移式设备的后梁、斜撑等。
提高材料利用率的措施
厂内拼接形式(驳接),举例分析:
1.M合同中的"前梁",实际需要规格、数量如下(表五):
实际用量为227.535m(相当于19×12m)
方式一:将"表二"中的采购量28假设改为20根,开料步骤如下:
……
方式二:将原采购12m/根的材料改为采购9m/根的材料
实际采购数量为32根,35条前梁中,将有6条二跨梁需进行驳接,材料利用率为79%,不过,此方式将产生一大批2m左右的废料。
2.M合同中的□150×50×t,几种型号、规格综合考虑,实际需要规格、数量如下(表六):
……
结果:
以上驳接是在载车板及驱动梁组装的时候一并完成,对加工费的升高影响并不大。
以上两个例子采用的组合方式虽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但根据以往的实际经验,其变化的范围并不大,特别是矩形管的组合,在应对两层升降横移式设备时四个规格的比例基本上接近恒定,掺入其它类型设备的话,应该能产生更优组合,更大可能地提高材料利用率。
工厂驳接方式
型材的连接通常有三种形式:焊接、铆接、螺栓连接,考虑到现阶段二层升降横移设备所用的型材规格、长度并不大,而且全部采用工厂驳接的方式,因此采用最经济的形式:焊接。
焊接的关键要素:焊缝强度、结构疲劳失稳、焊接变形以及残余应力等等。
其余关注点:设备的结构刚性、驳接的工艺性以及接口的美观等等。
综合考虑以上要素,特拟定以下驳接准则:
1.焊缝位置尽量设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否则,进行相应程度的补强;
2.驳接结构不影响设备的整体结构,原则上不进行设计图纸的更改,除非可通过驳接形式改进原设计的性能(如上段载车板的刚性);
3.驳接结构尽可能做到简单、美观;
4.焊接质量达到三级以上,保证焊缝的尺寸及质量是驳接的关键;
5.关于焊缝强度作保守论,全部按略低于母材强度设计;
6.所有对接焊缝采用开坡口且完全焊透,焊缝根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需进行补焊,没有条件补焊时,应事先加垫板;
7.尽可能采用引弧板及熄弧板施焊,以消除弧坑的影响,且引弧板材质及坡口应与被焊工件相同;
8.采用刚性固定法、合理的焊接次序以及一定的焊后调整以解决焊接带来的尺寸误差。
根据以上准则,结合两层升降横移式设备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八个典型方案:
方案一:H型钢梁
形式: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斜焊缝的等强度连接(两种方式)。
优点:具有较好的外观(前、后梁均适用)。
缺点:要求焊工水平非常高,必须采取X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方式来检查,成本相对高些。
方案二:工字钢梁
形式: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焊缝夹板的连接。
优点:驳接处的强度高。
缺点:焊缝较多、外观较差(前梁在量小的情况下不宜采用)
方案三:H型钢柱
形式: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焊缝的等强度连接。
优点:具有较好的外观(前、后柱均适用)。
方案四:矩形管柱
形式:连接板双面对称矩形管坡口焊缝连接。
优点:具有较好的外观(前、后柱均适用)。
方案五:上段载车板前用矩形管
形式: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斜焊缝的等强度连接。增加加强板提高刚性的改良设计。
优点:刚性加强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外观。
方案六:驱动梁用矩形管
形式: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斜焊缝的等强度连接。
优点:具有较好的外观(当驳接长度在0.3-0.4m时驳接口布置在电机座侧)。
方案七:连接用方管(后梁、斜撑等)
形式: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斜焊缝的等强度连接。
优点:具有较好的外观。
方案八:连接用角钢(主要是斜撑)
形式:同母材材料驳口搭接连接。
优点:加工简单。
工作流程
1.合同(或项目)排产之后,设计(计划)人员进行材料规格、数量分析,制定相应的采购方案及计划要求;2.相应工厂(或部门)按计划要求进行场地、设备、工装、人员等准备;3.在生产过程中,工艺、质检人员跟踪、检讨并完善相应设计方案,并进行加工成本统计;4.合同(或项目)生产结束之后,召集有关部门对采购方案及计划要求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并将结果反馈营业、技术部门;5.将生产反馈结果做参考资料,由营业、技术部门进行规划、设计检讨;6.财务部门审核方案实行实际效果。
全文请查看2010年第1期《城市停车》杂志http://www.chinaparking.org/urbanparking/index.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