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车库的诞生
作者:姜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的工作单位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刚刚转型,从国家包养一下子变成自付盈亏,事业费取消了,靠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已经不能维持生计了,我所从事的设备专业更是没活干,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一些不甘坐等挨饿的同事们,在领导的召唤下,齐心协力,探索新道路,寻找新方向,掀起一股开发热潮,凭着积极进取的热情,高超的技术水平,成功开发了一些颇受市场欢迎的新项目。那时,我还是个普通工程师,也是热衷开发新项目的一员,一边埋头具体工作,一边窥测四周,指望搜索到更好的项目。
1984年秋,有色总公司办公楼正在设计中,他们在停车问题上遇到了麻烦,有一天,办公楼设计组的建筑师翁如琳跟我说:“我设计的地下车库的坡道不好设置,你能不能帮我设计一个升降机?用于汽车的升降,代替坡道。”我说:“可以,你把具体要求提给我。”事隔不久,我听到她们工程组要去日本考察的消息,我就对翁如琳说:“你不是让我设计一个汽车升降机嘛,你趁这次出去,看看国外是怎么解决的?如有资料,收集点。”当时就这么一说,一点都没预料到今后会发生什么。可是,等到10月11日她们回来的时候,给我带来几份机械车库样本,我接过来一看,顿开茅塞,原来国外还有这种东西,我捧着这几本样本,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看,字里行间地琢磨,拿着放大镜端详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几天之后,我觉得这几本东西已经吃透了,便向室主任成大先汇报,我汇报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讲解了什么是机械车库;二、说明了这个项目是有前途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定会越来越多,停车需求会有的,市场会发展起来的;三、这个项目咱们能干,技术问题能解决;四、这个项目看起来有些超前,但必须马上着手干,干就干在别人前头。我的领导成大先是个支持发展、支持创新、有眼光、有魄力的人,这个汇报一拍即合,成大先当即拍板说;“干!给你配几个年轻人,你在组里挑。”汇报后我很兴奋,因为新诞生的愿望得以实现。说实在的,当时在技术上我是有把握的,在我初步了解了它的结构后,我知道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但在市场需求方面,内心却不塌实,毕竟那时路上没有多少车,又没做社会调查,我不知道市场的需求哪一天才能活生生地摆在面前,也估计不到这个需求究竟有多大,汇报时,只从发展的眼光定性地分析了市场前景。但有一点我是坚信的,搞出来不会没人要。
接下来,开始全面收集资料和走访有关部门,这在今天是轻而易举的事,手指一点,就能看到想要的东西,可二十多年前没有互联网,要东奔西跑,有时候一天跑下来除了疲劳别无所获。但工夫不负有心人,积累起来还是得到了一些东西。最为可喜的是在市公安局看到了公安部1985年3月19日制定的“关于制定《大型公共建筑的停车场(库)规范》的通知”,看到国家正在抓这件事,内心无比兴奋,我把它看成是中国机械车库发展的曙光,这一曙光把原本模糊的前景照亮了,透过它,我仿拂看到了一座座的机械车库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当时的中国,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机械车库,就连去过日本的人,问起来,都说没见过,只有有色总公司考察组,他们发现了这东西,而且对我说,日本机械车库很多,见缝插针,很解决问题。当时他们也正为停车问题发愁,设一层地下车库,车位数不够,设两层,坡道下不去。于是办公楼设计组的负责人屈铁生把解决停车位的希望寄托在采用机械车库上,他们找
我商讨此事。而我呢,在做了一些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工作之后,正想把工作有力向前推动一步,最好契机是得到一个具体项目,真刀真枪的干一把。双方的需求交在了一点上,又一个一拍即合。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条件,采用两层升降横移式最为合适,这对我也是最合适的,因为它结构简单,技术问题好处理,风险小,作为起步的第一个项目很是恰当,而且,它造价低,适用面广,有利于今后推广。
技术方案基本确定后,多次与甲方沟通,从各方面打消了甲方的疑虑。终于在1985年5月22日有色总公司办公楼工程组会议上决定采用机械车库。在这里我要感谢屈铁生,他的支持起了关键作用。这以后便开始了与土建设计的技术配合,各专业相互提、返设计条件。正常情况应该是依据设备参数提设计条件,可是当时是处女作,什么都没有,只好本末倒置,先把条件估摸着提出去,回过头来,再按这个条件设计设备。为降低风险,只好把条件提得宽松一点,为设备留有余地,还好,放宽了的条件也没超出土建设计容许的范围,跨专业之间的协调很顺利。在这些工作都做完之后,直到85年11月4日机械车库的设计合同才生效,此项目才算正式确立。
车库的机械部分由我和段志军设计,电气部分的设计是由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工程师蒋宗闵负责,整个项目由我主持,当时我制定的设计原则是:确保安全、可靠、实用,不追求先进性,不追求经济技术指标。因为只要搞出来就是中国第一个,没有第二个可以和它相比,天生具有先进性,不用刻意追求。可是,要是出点事,就全完了,刚刚孕育起来的、指望它发展壮大的新项目就会遭到流产的厄运。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都把安全可靠放在首位。有些看似简单的部分,也决不掉以轻心。设计中不断提醒自己:这是在闯一条新路,不能因细小的失误而影响全局。我们几人配合得很好,设计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86年1月完成了全套图纸。
这套设备由沈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制造,这是甲方指定的厂,是一家规模很大的机械厂,从各方面都具备制造机械车库的能力。厂方审图没提出任何问题,整个制造过程只要求我们去作了一次技术交底,就再也没找我们。安装也十分顺利,只出现一次小错误,有一个绳轮装反了,他们问我行不行?我说不行,他们就费了点事给反过来了。此外,再没费我任何精力,对一个全新的设计,施工服务如此顺利,真不多见。我庆幸遇到了一个好的施工单位,也为我们在设计过程的认真、仔细得到了回报,感到欣慰。
1988年年底,设备很顺利地通过了试运转,她的建成宣告了中国第一台机械车库的诞生,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机械车库的历史。
该车库8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她基本符合日本设计基准的要求,该有的东西她身上都有了,安全设施有过之而无不及,设备功能不低于现代产品。但她毕竟是第一台,主观上没有经验,客观上受当时配套件极其落后的限制,导致设计不是天衣无缝的,特别是在经历了巨大技术发展的二十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台设备,她显得那样笨重,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简直可以进博物馆了。
每当我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假如有色总公司办公楼没有停车问题,假如那位建筑师不问我升降机的事,假如她们不去日本考察,假如她们不带回来资料,总之,如果没有这一连串的偶然,这台设备都不会在这个时间由我搞出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当我在这条偶然链中寻找必然因素时,我感到庆幸,我抓住了其中的每一环,没有跟机遇擦肩而过,打响了我国机械停车事业的第一炮。(2006年6月在波士顿女儿家,百无聊赖,忆起往事,挥笔写成初稿。回国后,在家中作了修改和补充,于2006年8月8日完成本文。)
姜勇简历
1964年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同年在北京矿冶研究院工作。1973年来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从事非标准设备的设计,七十年代末开始开发机械产品项目,1984年在我国率先开发机械车库。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机械研究所所长,承德祥业自动化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分院院长,北京恩菲停车设备集团总经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专家组组长等职。退休后任山东莱钢泰达车库有限公司顾问。撰写了多部著作,拥有多项专利,获得过多个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