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菲——我国机械停车事业的先行者
作者:姜勇
|
恩菲在复兴路临街楼顶上的广告牌
(庆祝建国50周年时,北京市规定,长安街上不能有广告牌,强令拆除。可惜呀!) |
我今生旅途走过四十五年后,来到1984年10月11日,这天,我发现了一条新路,就是机械车库这条路,我毫不犹豫地拐上了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八千多天的路啊,从年富力强走到年逾花甲!
在创业初始,第一个项目很幸运,从项目确立到设计、制造、安装,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只是时间拖得长了一点,经历了四年,到1988年才把这座库建起来。当时我真觉得时间拖得不能忍受,以后经历的多了,我明白啦,附着于土建工程的机械车库拖上几年是司空见惯的事,搞机械车库要有耐心,真是悲哀!这第一个项目是两层升降横移式的,68个车位。在今天看来,她是个极其一般的机械车库,而且相形见绌,毫无值得夸耀之处。可是,她占了出生年代的光,使她成了划时代的作品,她的诞生结束了我国没有机械车库的历史(详见本刊2006年第5期,姜勇回忆录之一)。
第二个项目可就吃苦头啦,主攻目标定在了垂直循环式。这是真正的创业,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尝到了万事开头难的滋味,奋斗了三年,到1987年9月8日才跟国家教委签订了垂直循环式机械车库供货合同。合同签订后,又是变化莫测,直至1992年5月16日第一座垂直循环式车库才建成。算起来,是个"八年抗战"。那些日子我真感到有如在漆黑中耕耘,我盼望着黎明的到来,等待着国人的接受,期盼着市场的形成。好在我相信这条路是对的,相信机械车库会有美好的未来,坚持走下去,才没半途而废(详见本刊2006年第6期,姜勇回忆录之二)。我能坚持下来的外界原因是领导支持,我不是一意孤行,当时我的顶头上司成大先和李长顺也都看好这个项目,给予关怀和支持,我们之间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把我提拔起来也表现了他们想把机械车库搞下去的愿望。我还记得,在准备让我当组长时,成大先跟我说,当了头你就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想法了。确实,如果我不当这个头,也许机械车库的梦就实现不了。能坚持下来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当时有色院对开发新项目的科室可以给予一些补贴,叫虚产值。我每次向科研处申报虚产值时,都得到了处长王国瑞的关照,这就减轻了机械车库开发初期没有收入的压力。
开发垂直循环式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们与京承科工(承德华一的前身)的合作。1987年9月双方签订了合同,合作的方式是,我们把技术转让给他们,收取技术提成费。这是那个年代我们设计院与外单位合作的基本模式,虽然到了1987年这种合作的弊病已经显现出来,但我们还是没有冲破它的束缚,继续延用这种传统方式。
垂直循环式停车系统是在1989年试制成功的,5月建成样机,9月在承德召开了评议会,发起又一轮大规模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随后,接受了石化院、能源部、三党派办公楼等单位的订货。
这下子,机械车库算是打响了,河北省也把它当成一项成果,因为是承德制造的嘛。1991年,河北省省长叶连松率河北省代表团赴福建省招商引资,把机械车库这个项目也带去了,其间,香港祥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颜章根先生看上了这个项目,要投资。有人投资是求之不得的事,不仅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而且可以得到优惠条件,还能挂上一个合资的标签,在那个年代,这对提高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有效。有利的事大家都愿意办,我作为有色院的一方与京承科工商量后,决定请颜章根来承德共商此事,颜先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很快就来到了承德。
三方的谈判很顺利,一致决定尽快组建一个合资公司。总投资1700万元,注册资金1200万元,京承科工出资648万元,拥有54%的股权;香港祥业出资432万元,拥有36%的股权;有色院技术入股,作价120万元,拥有10%的股权。这10%的股权显然太少,为平息我的不满情绪,另给我们每年20万元的技术补贴费。这是由于当时只有我们拥有这项技术,我们不干,合资公司就建不成。合资公司取名承德祥业自动化停车设备有限公司,由香港祥业颜章根先生任董事长,京承科工的厂长张洪胜出任总经理,我任副总经理。1991年7月18日在承德举行了合同签字仪式,8月14日领到营业执照,中国第一个专营机械车库的合资公司宣告成立。
1991年9月6日召开了承德祥业第一次董事会,搭起了公司的框架,开始工作。1992年1月4日开了经理会,在经营方式上作了大的调整,原本打算是要建厂的,筹备一段后,了解到征地费用太高,企业初期投资大,风险大,为轻装起步,尽快收到效益,决定暂不建厂,外协加工。承德祥业的职工基本上是从京承科工转过来的,是张洪胜精选的,那些年轻人很不错,我最欣赏的要算是崔毅了,他是技术部经理,很能干,为承德祥业作了不少工作,后来他去了双良,工作卓有成效,被提为副经理。在技术上,承德祥业得到了有色院作为投资的整套垂直循环式图纸,此外,由于我是有色院机械所所长,机械所自然就成了承德祥业的技术后盾。厂也不建了,技术后盾又有了,承德祥业要干的就是做好市场和每一项工程。
1992年5月北京石化院的垂直循环式车库建成并交付使用,趁热打铁,7月2日在北京新华社召开了新闻发布会,100多人应邀参加,会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首都十余家报纸作了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以后,在上海、杭州也都开了产品推广会。这三个城市都借会议的声势作了销售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到1994年承德祥业成立三周年时,已签订销售合同4429.14万元,面对刚刚萌生的市场,这是个不错的成绩。1994年香港祥业收购了京承科工的股份,承德祥业变成了香港祥业和有色院的公司,我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1992年,应颜章根先生的要求,又将这套技术转让给香港祥业,5月21日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随后成立了厦门祥业自动化停车设备有限公司,本想承德与厦门南北呼应,可惜厦门公司业绩不佳,后来自消自灭了。
到1993年,我在机械车库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九年来,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把机械车库吆喝出去了,建成了升降横移式和垂直循环式两种类型的车库,我们的技术得到了承认,还成立了个合资公司。可是下一步怎么走呢?作为开发机械车库的领头人,我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当时我有三种选择。
一是靠承德祥业。那么承德祥业靠得住吗?它成立后的诸多事情都向我发出了警告。首先,京承科工和香港祥业只有15%的出资额是按合同要求支付的,根据合同,剩下的85%应在1992年年底之前全部缴清,可是他们谁都不想再出钱了。不按合同办事,诚意何在?信用何在?三家合资,只有我们技术股100%一次到位,其余两家只到位15%。实质上等于他们两家只用了15%的钱分享我们这套技术的90%。这样下去,能长久吗?就算我们认了,承德市工商局还不干呢,注册资金长期不到位能行吗?公司岌岌可危呀!再有,合资后不到两年,大股东京承科工更换法人代表,造成了大股东与合资公司之间的矛盾,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矛盾会愈演愈烈,这给承德祥业蒙上了很大阴影。
承德祥业靠不住,还可以沿着技术开发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不断开发,不断转让,不断地充当技术服务的角色。这是按设计院的常规走路,平稳,没有风险,但是会吃亏,形不成自己的产业,技术得不到保护,技术收益没有保障,到头来只能看着别人发达。
再一条路是搞自己的实业,成立自己的公司,变卖技术为卖产品,创自己的品牌,闯一条新路。这样做困难大,有风险,但可以把事业搞起来。因过去技术转让的亏吃的太多,一桩桩的教训深刻脑中,我深怕机械车库也重踏游艺机的覆辙,艰辛耕耘,别人收秋。所以,横下一条心,搞自己的产业,坚定地走了这一条路。现在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1993年7月6日我和时任科研处处长和恩菲新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的李长顺一起给有色院余明顺院长打了报告,分析了机械车库美好的发展前景,要求不失时机地成立一个专营机械车库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实体公司。这个想法得到了余院长的支持,
9月28日北京恩菲自动化停车设备公司成立了。
新成立的公司隶属于北京恩菲新技术开发公司,1994年11月30日改为院属二级公司,1995年4月26日出于包装企业的目的,更名为北京恩菲停车设备集团(以下简称恩菲)。从恩菲成立到我退休,我在公司的法人代表和总经理的"宝座"上坐了六年。
刚诞生的恩菲实际上只是一个空壳;人,只有我一个光杆司令;钱,一分都没有;房子倒是有一间,是借的;公司的第一笔钱也是借的,2万元,开帐户用的;没有流动资金,连注册资金都没到位。有色院办事就是这样,有积极性你就干,要钱没有。实在没办法,我就从天津分院拨过来23万元(那时我兼任有色院天津分院院长),作为开办费。此举引起有色院财务处处长极大不满,三番五次逼我把钱退回去。我简直不明白,用我在天津分院的创收支持院里的另一个公司有什么不妥?就这样起家,困难可想而知!办公司前,虽然对困难有所估计,但身临其境后,却是另一番滋味,没有条件硬要干,谈何容易!想来想去,路只有一条,到市场上去挣钱。
恩菲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我网罗了跟我一起工作的伙伴们,他们都是我国机械车库的首批拓荒者,为恩菲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都成了恩菲的元老、行业的精英
,其中张瑞锋、邵培毅至今还在为中国的机械停车事业奋斗,他们虽然离开了恩菲,但他们在开创恩菲的道路上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们在恩菲练就的本领是他们自身的财富。
艰苦奋斗了8个月之后,恩菲开张了。1994年5月签订了第一个合同,从此,公司有了收入,有了全面开展工作的条件。
1995年是恩菲腾飞的一年,这年完成销售合同1815.5万元,这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可在12年前,市场刚刚萌芽,这也是不错的成绩了,在有色院也算轰动了一下。当时,恩菲与承德祥业并驾齐驱,占据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
在技术方面,恩菲始终坚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不断推陈出新,发扬技术能力较强的优势,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在恩菲成立之前,我们拥有的垂直循环式和两层升降横移式技术,是在只看到几本国外产品样本的情况下搞出来的,虽然她覆盖了我国的初期市场,为确立恩菲的地位立了大功,但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显得有些笨重和陈旧。恩菲成立后,把先进的触摸屏技术应用于垂直循环式停车设备,明显改善了设备的操作、显示系统,增加了科技含量。随后,又根据多年的使用经验并参考了国外资料,重新设计了垂直循环式第二代产品,每台重量减少了10余吨,尺寸更加紧凑,结构更为合理,第二代产品才算是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可惜没有生产几台便被随后兴起的垂直升降式淘汰。继升降横移式和垂直循环式两次填补国内空白后,恩菲开发的两层循环式于97年建成,再一次填补国内空白,这是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在国内企业好像只有恩菲掌握了这项技术,用于地下车库非常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为适应市场需求,又开发出平面移动式,这个平面移动式与众不同,她的巷道是L形的,运载台车可以拐弯,充分利用了用户提供的停车空间,在国内这是独一份,在世上恐怕也是,这个车库使用的也不错,深得用户好评。
恩菲的每一项技术开发都是逆常规走路,有人要,签了合同再开发。也就是说,不是开发出来再卖,而是卖出去再开发。这样做的好处是,技术开发和完成合同合二而一,有很强的任务感和严格的时间表,逼着你在限定的时间完成,不敢懈怠,简直是背水一战。可坏处是,风险大,压力大,容不得一点疏漏,是违背常理的,说得再露骨一点,是拿用户的钱做试验。其实,我也不愿意做这种本末倒置的事,弄得上上下下压力都很大,何苦呢。可是在遇到实际项目的时候,看到它的条件适合一种新的机型,总忍不住要向这方面引导,一旦用户跟你走了,就又是一场背水一战。没有图纸就签合同是恩菲的"长项",不过,运作起来还是很谨慎的,总是要先做样机,经过试验。这也是恩菲值得夸耀的地方,打了不少这样的仗,没败过。
在我为恩菲的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总忘不了1221事故,那是一场灾难,是我有生以来处理的最为棘手的事件。事情发生在1996年12月21日,我们在天津的一台垂直循环式车库发生了事故。据用户来电话说,一辆进库的车,前轮刚驶上托板,设备就转起来,把汽车前轮抬起,此时后轮还在地上,汽车歪斜着,被挤坏。我当即带几个人赶赴事故现场,经过近一周的时间,总算把事故处理完毕。甲方咬定设备是自己转起来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设备能自己转起来。设备转起来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三组光电开关不被遮挡,②急停按钮和同步保护开关不合上,③选择一个非底部的车位号,④按执行键。在汽车挡在门口的时候,如不操作,充其量只有条件②满足,自己转起来才见鬼呢!为查明原因,双方共同检查了设备,找不出一点可能引起事故的毛病,而且在这之前已经运转了4621次,都很正常。真是奇怪!再说,这套技术是成熟的,有几十台这种设备在运转,从没发生过这种事。这件事惊动了有色院,我的主管副院长亲自挂帅,召集机械、电气专家审查设计,也没发现任何问题。到底怎么回事?有一种解释是合乎道理的,只是没有证据,不便道破。
1998年有色院推行"三大支柱"发展计划。一、设计:这是本行;二、院区开发:出租办公楼;三、产业:成立产业部,统管院属的十余个公司。产业部要办个"集团",囊括这些公司。可是办"集团"的门槛很高,院里不想准备这些条件,还要把"集团"办成,后来工商局给出了个主意,说:"如果你们院有现成的集团,可以更名"。这个主意可把我坑了,院长找我要"北京恩菲停车设备集团"这块牌子,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最后,我只好忍痛割爱,胳膊拧不过大腿啊。院里把这块牌子拿去后,更名为"北京恩菲科技产业集团",业务范围扩大了许多,院长亲自任法人代表。我们虽然还可以利用这块牌子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但这已经不是自己的公司了,我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于是又另外成立了一个"北京恩菲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恩菲科技产业集团仍然是有色院独资公司,北京恩菲停车设备有限公司是有色院为大股东另加40个自然人股东的公司。为了让大家少拿钱,注册资金定为办公司的下限,50.12万元。这样就变成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需要哪块,打哪块,需要资信的时候,用集团;内部核算,用公司,运作起来倒也灵活。我在公司占有3.99%的股份,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任公司董事。
1999年是我到点退休的一年,这时恩菲六岁,对一个企业来说,六岁应该是个成熟的年龄,况且她的技术基础是在六年之前就打好了。六年来,恩菲针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方针,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了发展技术、开拓市场、外协加工的基本运营模式,把技、工、贸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的完整体系。恩菲建立了适合这一模式的各个部门,逐渐健全了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恩菲取得了新技术企业的资格,通过了ISO9001认证。恩菲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立式机械车库"的技术依托单位和《建设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机械车库的技术依托单位。恩菲是行业协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
在我退休时,恩菲运转正常,有资金,有项目,有信息,有声誉,有技术,唯独没有的是债务。尤其可贵的是公司拥有一批忠于职守的职工,他们跟着项目经受锻炼,随着公司一起成长,他们是公司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生存了下来,并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这是全体员工用心血浇灌成的。在我脑子里经常浮现着弟兄们为之奋斗的一幕幕的情景,大家为公司的困难而担忧,也为公司的成就而喜悦,每个人都融化在这个集体中,共同品味着酸、甜、苦、辣。我真是感到,这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集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司,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企业。我为创办、领导和交出这样一个公司感到欣慰!
我说欣慰,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0投入。分母是0,不管分子大不大,用0除,其值总是无穷大。也就是说,白手起家不容易,成绩大大的。作为交差,问心无愧!当然,这是一方面。如果站得更高一点,总会感到一些不足。最大的问题是我没为公司筹集到迅速发展所需的资金,有色院是不会投资的,关键是我没下功夫到社会上去找钱,只靠自己滚雪球。靠自己滚,也能大,但是要时间,这个时间就是风险,很可能在你还没滚大的时候,就被激烈的竞争冲垮。在我开创这份事业的时候,占了超前的天机,没有竞争,独享天下。这与一个行业已经形成,靠拼搏打进去的竞争观念是不同的,多少有些淡薄。在我临近退休时,体验到竞争势不可挡。我反思了这个问题,向主管副院长说:"我一直走的是自我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靠自己滚,只能混个温饱,很难迅速膨胀起来。搞企业,没有投入不行"。这是我拼搏多年的体会,我的话一出,即刻引起共鸣,那位院长慷慨激昂地说:"是啊!我们设计院天天给人家做可行性报告,哪一份报告里都有投入、产出。没有投入,哪有产出。轮到自己就不明白了"。我听了,一阵欢喜,心想,也许这位新上来的少壮院长有点魄力,敢投资,恩菲有转机了。结果是,院长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动真格的。
那么,恩菲的出路在哪呢?怎么才能迅速膨胀起来?打个比方吧,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姑娘,想作一番事业,可是她没有启动资金,父母又不给她钱,靠自己淘金时间又太漫长,怎么办呢?嫁个有钱的老公呗。恩菲正像这个姑娘,她有技术优势,找一个有实力、肯出钱、寻求技术的单位,实现强强联合,恩菲不就如虎添翼了嘛!我也曾试探过这条路,1997年1月去日本考察时跟三菱谈过合作,回答是,三菱上层在停车设备方面对华政策不明朗,没法谈。随后又找过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我有个朋友是那的董事,管工业的,他说,你这个项目太小啦,没法拿到中信的会上讨论。这两家没谈成,很遗憾。我那时没有危机感,谈不成就算了。可到了1999年以后,情况就不同啦。恩菲应该把寻求合作伙伴当成大事来抓。不过,我已经退休了,我无法扭转恩菲的航向,但我把意见留下了,恩菲何去何从会有人定夺的。
(2007年2月21日于北京家中)
姜勇简历
1964年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同年在北京矿冶研究院工作。1973年来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从事非标准设备设计,七十年代末开始开发机械产品项目,1984年在我国率先开发机械车库。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历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机械研究所所长,承德祥业自动化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分院院长,北京恩菲停车设备集团总经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专家组组长等职。退休后任山东莱钢泰达车库有限公司顾问。
撰写了多部著作,拥有多项专利,获得过多个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