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为“都市生态园,岭南新加坡”主题概念的“中海名都”在许多方面都创造了广州房地产市场的新亮点,但到该盘后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却莫过于该盘全新引入的新加坡式的通透停车库概念和设计。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论是在我们身边的住宅小区亦或是写字楼大厦,所能见到的地下停车库就给一律地蒙上了一块“黑布”,以至于地下停车库几乎成了黑区区的概念和专业代名词,不仅要让你在停放和开出车辆时得睁大双眼在那狭窄而又光线暗淡的车库里考核一番准确“移库”的驾驶技术,还免不了要饱尝自己或是别人在发动汽车时散发出来的尾气污染,而要在黑乎乎的停车场再谈什么心理的安全和舒适那就更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于是乎,即使是你到那些买了房、买了车的有钱朋友家小坐,他亲自或派人来接送你的车子永远是只有开到楼下就得下车或才好上车,至于地下停车库则永远是决不会让尊贵的朋友下去的地方。
发展商们坐在一起时,似乎总有诉不完的苦处和难处,比如时下卖套房子是如何如何的不容易,如今的政策怎么能一个个都向着小业主。我不知道,对于这些也一直口口声声倡导自己的项目是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发展商,除了一窝蜂式地要么大家都“无理由退房”,要么就共同“反摊”之外,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诸如停车库能否也让它一改旧貌之类的创新问题。说到这些,并不是说“无理由退房”或“反摊”有什么不好,相反它同样也从各个方面推进了广州房地产业的发展,但问题是发展商们除了那一个个近乎同音的口号之外,难道就没了别的选择?对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人性化的产物”的提法,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印在许多的售楼书上了,但真正能够在羊城房地产的历史上涂抹几笔的究竟又有多少家呢?
许多人说,广州的房地产业盛行“克隆”,我倒觉得,如果是“克隆”一些诸如拥有阳光、通风停车库之类的举动,对于买家来说,也不能不说还是件好事,但问题的更关键处则在于,面对如今激烈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个要想生存并试图壮大的房企来说,如果仅仅依靠如此“跟风”,就实在难以做到最终拥有和掌握买家了。(文/李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