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吸收国外咨询成果和广泛汇集相关各部门规划成果的基础上,一部目标明确、综合性强、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交通发展指南”——《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近日新鲜出炉,它向我们诠释了未来上海城市交通的一体化战略。
在未来上海交通“舞台”上,公共交通将当仁不让地担当“主角”,个体交通则成为一片“绿叶”。两者相辅相成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大容量、高密度、快速度的轨道交通,将成为本市公共交通体系一大支柱,它尤其能满足中长距离出行的需要。灵活方便、覆盖面广的公交汽(电)车,将主要用于中短距离客运,并为轨道系统接驳,使公共交通发挥更大作用。上海的行动目标是,到2005年,中心城区居住小区市民步行到站距离控制在300米以内,中心区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车速从现在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公里/小时。与此同时,政府还将为公共汽(电)车设置优先专用通道,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十五”期间更新8000多辆公交车,让市民坐上更加人性化、环保化的公交车。
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满足有特殊需求并愿意承担较高出行成本的市民出行需求。为此,出租车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完善候客点或营业站等服务网络;提高调度水平;提高车辆标准等。
个体交通也有发展空间。“十五”期间,上海将满足50万辆小汽车的日常出行,私家车适度放开,公务车则适度控制并逐步减量。为推动私家车进家庭,上海将增加居住地自备车停车位和公共停车位。而摩托车将在“十五”期间禁止在中心城道路上通行,之后逐步扩大禁止通行的道路与区域。
枢纽是实现交通便捷的关键环节,它能将独立的交通运输方式“串”起来,形成一个网络,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出行效率。未来的上海人出行转换,将方便地通过枢纽实现全贯通。内外交通衔接条件将得到改善。铁路上海站等大型对外客运枢纽、铁路上海西站等中型对外客运枢纽、五角场客运站等小型对外客运枢纽,等等,都将进一步得到改造或建设。长途客运站点布局,将全面调整,逐步迁往中心区外,与轨道交通、公交车紧密衔接;另外,上海还计划在铁路上海站北广场、铁路上海南站等处设置长途客运主站,在市区设置七个辅站、若干旅游集散点和过境站。“十五”期间,上海将建成三个功能完善的大型对外枢纽、四个中型对外枢纽;至2020年,进一步增加中型对外枢纽的数量。市内客运枢纽将更趋合理,以减少换乘距离,力求达到同台换乘。“十五”期间,建成一个大型客运枢纽和八个中型枢纽;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多层次和功能完善的客运枢纽系统。在上海推进小汽车进家庭的同时,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也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关键,另外,灵活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也能拓展公交站点的服务市场。因此,一个新型的“停车—换乘”枢纽将投入建设。“十五”期间,上海将配合公共交通站点,建成四个大型“停车—换乘”枢纽,为小汽车、自行车提供“安身之处”。
拥挤道路将收费。《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还向我们描绘了未来交通管理的先进、统一、科学、智能。
实行拥挤道路收费是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被认为是满足出行需求的有效手段。原则是根据道路的拥挤程度决定收费范围和费率。“十五”期间,有关部门将通过综合评估,适时建设不停车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建立完善的收费管理机制,调控中心区机动车流量。同时,交通设施、服务的定价、收费也将统一化,公交价格将实行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制度。
交通环境的管理将更加科学,以有效控制尾气与噪音。除了通过引进新车型、科学组织交通、开发和应用降噪技术等手段外,上海还将推行强制性政策,如对于火车入城路段实施限制车速及禁止鸣笛等措施等。交通环境管理的目标是:到2005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道路昼间交通噪声达标率在80%以上。
步行,也称为慢行交通,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短途交通方式,而且也是所有交通方式出行开始和结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以步行街为代表的城市步行空间的出现,体现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人们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购物、娱乐、观光的需求。未来,上海的慢行交通环境将更加宜人。例如,中心区人行道标准将进一步提高;逐步扩大安装行人信号灯的范围和数量;交叉口将增设安全岛;有条件的商业区,设置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步行街和步行区;新建住宅区建设良好的步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