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停车网 中国停车业信息中心
Parking Industry in China
首页 会员 新闻 产品 名录 招标 期刊 法规 展览 分类 地区
  当前位置:新闻 - 停车动态 - 正文
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之停车
2003-4-15

  本期嘉宾
  韩 强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宣传处处长
  葛明明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货运处处长
  张立伟 上海市陆上运输管理处处长
  薛美根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徐立君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戎武杰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中扬 德国凯撒旅游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韩国清 上海新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日本部部长
  主持人的话
  为什么会想到讨论停车问题?因为现在的“停车难”已经成为有车族们在上海的普遍感受,成为影响上海城市形象的大问题。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意味着上海应该成为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典范。而停车是城市,尤其是国际大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不好,何谈生活更美好?我们应该看到严峻的现实差距,看到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所以,我们请来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更美丽,更为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天地更迷人。
  数字现状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的研究资料表明,上海现有停车泊位24.08 万个。其中,配建泊位22.13 万个,路外公共泊位0.81 万个;合法的路边泊位0.84 万个;其它泊位0.3 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占全市机动车量的比例仅2%,远低于国际10%到15%的先进水平,而且使用效率极低,造成了虚假的供大于求现象。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的一份资料反映的问题异曲同工。到2002 年底,全市公用型停车泊位有13.8 万个,其中内环线以内10.6 万个,与全市现有的私车保有量相比有不小的缺口。全市私车保有量目前是15万辆左右。
  原因简析
  韩强:
  在建委最近组织的好几场城市发展大讨论中,很多专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上海如今的“停车难”主要“难”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上海在中心城区停车场泊位总体设计与预留空间上考虑不足。纽约、伦敦等大城市,很多大商场的地下车库都是相连的,车辆进出很方便。但上海的大商场地下太局促。其次,上海很多停车标志不明确,也不统一,车主很容易以为可以停车,可一停下来,就有人来罚款。再有,就是停车费的收取存在多头管理问题,许多小区的停车费收取标准不一。谁来收停车费?有无发票?这些问题都含含糊糊。现有的交通法规,对停车问题也缺乏相应的规范。
  观点集粹
  ●抓住关键点和瓶颈口
  葛明明:
  停车按功能分有两块:一是终点停车需要,如小区的一车一位,还有就是过程中的停车需求。后者其实更重要,它是一种社会公共需求,也是我们在解决“停车难”问题时,必须抓住的重点。
  针对公共停车需求这个板块,我们要尽快建立出台管理法规。目前,上海还没有一个层次较高、覆盖面较全的停车法规。城市交通局最近正在着手做这件事。其次,我们还要编制和落实专业的停车规划,上海现在在这方面也很缺乏。我们已经编制了重要区域的停车规划,下一步一定要毫不放松地编制分区的规划,特别是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停车设施,如果能在预控性规划中就能反映进去,那就很好了。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戎武杰:
  这个讨论题目揭示了各大城市所面临的城市病,同时也揭示了上海正在进入汽车化时代的事实,从而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认识上要提高,政府在投资公共停车场设施方面应发挥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行是城市环境的一个内容,停车也是社会的公共功能。开发商都讲求利益,不可能主动为公共停车场支付投资费用,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作用。我想,政府既然可以投资搞公共绿化,为何不能投资搞公共停车场呢?中心城区外围不搞大型停车场,或者收费很高,人们就会把车开进市中心。所以,从现在开始,政府应该重视换乘枢纽的停车场建设。
  ●多头管理板子都难打
  葛明明:
  停车难矛盾的突出,是交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表现。交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必然会碰到生产关系的不适应,这其实就是交通管理体制的问题。像路内、路外停车泊位的管理就应该纳入一个统一口子规划、管理和协调。现在停车泊位的多头管理,即使发生问题了,板子打在谁身上都搞不清楚。随着各种停车配套工作的到位,调整管理关系这个问题也会被提出来。
  张立伟:
  要整合现有的管理职责。像现在的停车泊位管理涉及到规划、公安、工商、税收、交通等多个部门,管理起来很不方便。上海静态交通要真正发展建设好,一定要明确牵头者。
  ●要建立停车信息系统
  葛明明:
  要花大力气建立、推进停车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上海停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上海又要在2010 年搞世博会,按常规的方法操作缺口肯定补不上,所以一定要走“华山天险一条路”,即依靠科技进步。在停车管理上,包括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建设道路停车的自动计费系统等。这些项目的核心内容就是停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件事搞成,可能会对缓解上海的“停车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美根:
  ●停车管理要讲人性化
  梅龙镇广场旁边马路上原来是可以停车的,今年政府提出整治路边停车后就被取消了。路边停车究竟应不应该有?我看不能一刀切。如果这里不是主干道,未尝不可以停,或者可以规定停几个小时,或者允许晚上停,国外这样的做法很普遍。我想,我们在处理停车和商业经济的问题时一定要慎重,要综合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商业的发展,设路边停车泊位不能简单地“要”或者“不要”,否则无法体现“人性化”。
  陈中扬:
  上海旅游停车是个难题,因为市区许多旅游景点附近都不允许旅游大巴上下客。现在离2010 年还有差不多7年,这段时间到上海来观光的客人会不断增多,旅游停车难问题将会越来越凸现。其实,不允许旅游大巴停,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就不够“人性化”了。1994 年,柏林限制14座以上的旅游大巴进城;今年3月,巴黎圣母院等景观区域也不允许旅游大巴进去了。但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为旅游者配备了摆渡车或船,保证旅游者进出方便。而且,在欧洲许多交通不是很拥堵的景区附近,旅游大巴虽不能停,但可以上下客。
  韩国清:
  我在新康辉国旅负责日本游客的接待。我感觉“停车难”问题已经制约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接待外国旅游团到豫园旅游时,最有体会。豫园附近有几个停车场,我们的车辆开进去后往往会被告知“停满了”,但是豫园附近不允许旅游大巴临时下客,也不允许掉头出来,于是我们只好在那边绕圈,然后开到很远的地方让游客步行进去。
  还有,外国游客都比较青睐外滩,希望能够去观光,特别是看看夜景。但是我们往往不太敢把外滩列入游程中。因为这一区域唯一的停车区域在黄浦公园,这个停车场和豫园一样一般都高挂“满”字。如果要停车必须停到很远,游客步行几公里往往怨声载道。
  所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制定停车规则的时候,是否可以对旅游大巴网开一面,至少可以定点上下客,这种做法在国外很普遍。日本东京的新宿、银座,也是交通繁忙区域,但是旅游大巴临时下客还是允许的。
  ●用好“价格”这根杠杆
  葛明明:
  我们静态交通的规划原则是“CBD地区从紧控制、内环适度供应、内外环间供求平衡、外环以外充分满足”。不同的停车区域有不同的停车政策,价格政策在其中大有可为。哪怕是公用性的停车场所,价格政策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乃至于停车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也和价格杠杆有关。规划再好,建设再到位,停车设施造好之后总是固定的,而客观实际在不断变化,平衡随时会被打破,要达到新的平衡就需要“价格”。
  张立伟:
  大型换乘枢纽设停车点是必须的。例如浦东龙阳路、浦西的莘庄、虹桥、泰和路等地都将设大型规模的停车设施,停车泊位至少在1000个以上。但要引导大家都把车停在那里,再换乘公共交通到市中心,政府就应提供必要的补偿,要使人们的停车支出低于换车成本。另外,挖掘小区的停车资源也是缓解“停车难”问题的一个方法,但要付诸实施,一定要和收费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里也需要“价格杠杆”。
  政策建议
  薛美根:
  ●建立“拥车证”
  上海的停车问题与私车的大发展有关。是否可以设想在买车之前,要购车者提供车位证明,即“拥车证”,把“拥车证”、道路资源、车牌发放等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买车者不会随随便便买车,道路资源就不会随随便便浪费。当然,“拥车证”本身不能成为巧立名目的借口。
  我认为还要尽快制定和修改以下标准:配建标准;指导性价格体系;停车诱导系统的推广;执法管理体系;停车守则等。
  徐立君:
  ●路边停车可以动态管理
  可以利用道路车流低谷期,实行停车动态管理。我们主张今后停车以路外停车为主,但不是说路边就不能停车,伦敦道路上就允许停车,关键要看怎么管理。建议利用晚间车流量低的时候,允许车辆在非主干道上停车,比如规定从晚上6点或9点开始。道路停车收取的费用还可以用于道路建设的还贷,以弥补道路建设资金的不足问题。
  ●提倡私车公用,节省停车空间
  现在很多企业人员同时享用私车和公车,占了大量的停车空间。如果辅以相关政策,鼓励私车公用,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更节省了停车空间。
  ●建立全查询网络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车位的全查询网络。今后在沪游客,甚至是外地游客在来上海之前,就可以先上网查好停车地点,包括预订车位,免得到了之后才发现车已停满再四处找车位;而他一旦事先知道已无车位可停,也许他还会改变出行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车流量。
  域外借鉴
  陈中扬:
  我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德国,对于两地的停车问题有很多体会,有些启示对上海或许有用。
  在德国停车很方便、很快捷。德国的“停车”概念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停车,时间不超过3分钟,司机不可以离开车辆;还有一种是停放、泊车,就是驾驶员离开车辆并超过3分钟的停车。
  德国除了室内、地下停车场外,还有两种停车方式:在行人量不是很大的地方设置港湾式停车泊位;单行道上允许在车道左侧和右侧停车,轿车甚至可以将车辆的右侧轮停在人行道上。上海有的人行道划出一定区域可以停车,但是人行道的匝石太高,很难停上去,即使停上去,车辆底盘往往也容易受损。
  还有停车标志问题。黄浦区设置了许多停车标牌,显示停车场剩余的泊位,但一般是在距离停车场50米左右的地方才能看见,驾驶员事先根本没有考虑时间。而在欧洲,停车场的标志牌是沿路设置的,而且设置许多块,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起指引作用。停车标牌标识的不清也是一个问题。我就在南京西路看到一块“P”的标牌,下面写着“机动车”三字,这在国外可以理解为是允许机动车临时停放,但是上海有的警察的理解却是“只允许出租车上下客”。
  结束语
  在有关城市发展的话题结束之际,我们最想说“真心感谢”。就像这次讨论一样,从4月1日开始的“世博会如何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每一次讨论都是这般热烈,这般精彩,许多专家都意犹未尽。
  在此次讨论的尾声,有专家提出一个话题:当人行道有足够宽时,道路资源是优先考虑绿化,还是考虑停车?有人选择停车,有人选择绿化,也有人说绿化也要有区分,大树当然好,但花坛式的人工味极浓的绿化就没必要。据说在德国允许停车的次干道上也有绿化,但是两棵行道树中间往往会设置一两个停车位,在停车位两端还有钢管保护树木……这个未尽的话题也许可以留给我们的读者。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版权所有©:山东三鼎发展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广告联系 - 会员注册 - 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