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京城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68万辆,在停车难的困扰下,不少有车族开车出门前免不了要琢磨:“我去的地方好停车吗?”交通专家表示,增加停车位只有两个选择:向空中发展建停车楼,向地下发展建停车场。其中,占地小、容量大的停车楼,非常适合大型城市。然而,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自2003年在王府井建成第一座停车楼以来,迄今全市只有不到10座停车楼,平均使用率仅在五成左右。停车楼的发展究竟“困”在了哪儿?
争抢地面车位,停车楼前冷清
周日下午,记者来到王府井百货商场西侧,道路两侧的空地上已停满了车,而十几米外一座巨大的“24小时停车楼”显得有几分冷清。
“即使附近没车位了,这里的停车率一般也只有40%左右。”停车楼主管王玉喜告诉记者,这座8层楼高、有500多个停车位的自动停车楼,是目前全市最现代化的停车楼之一。把汽车开到车库地面入口,车库便自动打开大门。司机将车开进车库后,拿上IC卡便可以离车了,泊车全由机械完成。取车时,只要在相应的车库出口刷一下卡,静等2分20多秒后,车便送到了眼前。既然如此方便,为什么却不受司机的“待见”?
“机械运输,怕磕着碰着。”司机许师傅的疑虑,代表了大多数受访司机的想法。一些取车的司机还告诉记者,等候的时间有点长。“其实这是心理作用,去地下车库找车、打火、开上地面,一般也要3至5分钟呢。”王玉喜说,目前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收费相同,都是每小时5元,但司机明显还是习惯进地下车库。
坡道持续转弯,多数司机犯晕
南二环开阳桥东南角的大康国际鞋城停车楼,因设计不足等原因,使用率也远低于附近的地面和地下停车场。望京、大屯路等几处停车楼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大康国际鞋城南北侧有两个螺旋上升的坡道直通7楼和8楼的停车场,上下距离地面20多米的停车场时,司机需要在坡道盘旋半分多钟。大多数司机向记者反映,盘旋上楼时最怕的是“犯晕”。旋转坡道持续转弯、钢管护栏视觉上过于通透,很容易让司机头晕导致汽车剐蹭。尽管坡道足够宽,记者在坡道两侧的护栏还是发现了几处车辆剐蹭的痕迹。一些“恐高”的女司机还反映:“要是将护栏加高,并且做成不透明的,就不那么害怕自己‘飘’在空中了。”
鞋城物业部刘女士告诉记者,停车楼设有近900个车位,试运营期间全部免费开放,使用率最多有70%。而记者周日和周一上午在这里看到,地面、地下免费停车场使用率都在100%。
宜在三四环外多发展停车楼
“除了司机习惯、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外,北京停车楼发展缓慢也和成本居高不下有关系。”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交通研究所主任董苏华告诉记者,由于成本较高,停车楼的收费基本上是5元一小时,比地面停车稍高,将不少司机挡在了停车楼门外。“目前京城停车楼的使用率也就在50%左右。”
董苏华表示,和国外一些使用停车楼的城市不同,北京的人口密度要大得多。相对地下停车场来说,停车楼的建设难度较低,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其综合成本要高出很多。因此,北京的停车楼适宜建在三环或者四环路以外,成为市民转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时的公共停车场地。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
“政府也应提供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停车费用,吸引市民停车。”董苏华说。“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停车楼自动控制技术,弥补设计缺陷,也是今后发展停车楼的一个方向。希望政府能支持开展相关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