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停车网 中国停车业信息中心
Parking Industry in China
  ENGLISH | 会员中心 | 资讯 | 专题 | 产品 | 名录 | 法规标准资料 | 期刊 | 招标采购 | 展览会议 |《城市停车》| 停车场指南
资讯中心   停车政策  停车规划  道路停车  路外停车  项目动态  国外停车  停车技术  其它 

当前位置:停车政策 - 资讯正文


停车难考验城市公共管理
2008-4-3


来源:苏州日报

  ■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是公共管理的目标,优化停车资源配置,是社会管理主体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路内、路外停车设施收费价格倒挂纵容“懒人”,以市场之手扭转专业性停车场“空转”局面
  ■汽车和交通设施发展陷入“当斯”困境,优先发展公交,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华山一条路”

  就像相声里说的笨媳妇做馒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车多了,修路;路好了,买来更多的车——这就是交通经济学里著名的“当斯定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

  失控带来混乱。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相当多的家庭买得起汽车时,必然会出现交通需求和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之间的竞赛,而在政府管制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种竞赛的结果必然是车多路挤。

  统计数据显示,除出租车外,一般情况下机动车10%的时间在路上走,90%的时间停着。苏州市区目前的汽车保有量达到33.7万辆,也就是说,除了高峰时段大部分车在路上走,其余的时间里,有大约30万辆车得找个地方“歇着”。以目前市区5辆汽车一个“坑”的停车资源容量,停车难导致乱停乱靠,从而加剧行车难有其逻辑必然性。正如市民所说:“买了车总不能不开吧;开车到了目的地,总不能把它扛在肩上吧。”

  破解停车难,最佳状态当然是有车必有位,甚至是汽车与车位之比达到理想中的1:1.3。本报这组“破解苏城停车难”系列报道试图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一些解决方案:多建“立体车库”是充分利用稀缺土地资源的一种办法,“错时停车”使本就有限的停车资源避免闲置,“限时停车”让私家车“露宿街头”合法化,“精准管理”把小区空间用得更充分……

  停车资源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一部分,是一个“准公共产品”,也是新形势下民众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如何更好地应对当下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停车困局的新挑战,考验的是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因为无论是制定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配套车库数量,还是诸如上述解决方案的推动和达成,都依赖于公共管理的绩效提高。

  用尽种种“疏”的手段,还是为了合法又合情理地“堵”。有了足够多的合法停车设施,才有可能杜绝或者减少乱停乱靠,才能为严格执法创造前提。静态交通秩序失调,必将成为动态交通的“麻烦制造者”。解决停车难的最终诉求,是行车不再难。

  如今,市民对停车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无处可停”的呼声处处可闻。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在路面临时停车位已经停满,甚至在路边就地乱停车的闹市,不远处的地下车库鲜有真正停满的;小区里的地下车库更是常有大量空位。

  部分停车场生意不好做,从业者积极性不高,投资者信心不足。这种现状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道路停车位的影响和冲击。有很多道路停车位就设在专业性停车场周边,甚至是停车场门口。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和惰性,多数人都愿意就近停放,哪怕冒着被开罚单的风险,也不愿进入专业性停车场。

  导致道路停车车满为患,而停车场惨淡经营的更重要因素是价格倒挂。苏州市区现行的停车收费标准是地面停车按次计,每次8元;而地下停车场按时收费,大多为每小时6元。在锦帆路,一位路面停车位的收费员告诉记者,他所管辖的16个车位,平均每天只停20辆次汽车,大部分车一停就是一整天。

  需求定律告诉我们,需求与价格呈负相关,收费越低,车主越愿意选择;而随着汽车的进一步增多,对低价停车位的需求将变得更大。价格杠杆是最好的“引导员”,改变路内、路外停车收费倒挂的局面,可以让市场之手把汽车赶入专业性停车场。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路边临时停车位设置“咪表”,就是以高收费“赶”车尽快离开,以让位于急需的人,加快车位周转,从而减少道路拥堵。

  除了合理布局、科学使用停车资源,多乘公交、少开私车,当然是缓解停车难、行车难更彻底的方法。在香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高达90%。而在苏州,只有约40%的市民选择公交作为通勤出行工具,而且46%的市民表示今后打算以私车代替公交出行。然而,私车越来越多,只会带来加倍的拥挤。去年的一份官方调查报告显示,市区人民路和干将路的平均行程车速已不足20公里/小时。

  一个恶性循环正在形成:市民优先选择私车出行——导致交通堵塞加剧——公共交通准点率和行驶速度降低——更多市民选择私车——拥堵更加严重。而且,消费具有一定惯性,特别是作为耐用品的汽车,消费惯性更强。人们一旦选择私车方式出行,再促使其向公共交通转移将十分困难。

  可见,优先发展公交,引导市民利用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华山一条路”。 可喜的是,苏州已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有条不紊地大力投入公共交通建设,如正热火朝天施工的轨道交通,如已投运的快速公交1号线。

  但从长远看,增加公交线网密度,实行公交优先策略,固然可以改善公交环境、提高公交系统的运输能力和吸引力,然而根据“当斯定律”,这种改善早晚会被增加的交通需求抵消,城市交通又会陷入拥挤混乱的境地。

  那么,怎样才能让城市的交通拥挤得到缓解呢?本质上,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源头,土地的开发强度和用地性质决定了交通产生和吸引的强度,也就决定了交通需求。因此,只有规划的交通设施供给与土地开发带来的交通需求保持平衡,城市的交通拥挤才会得到缓解。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高效地规划长期发展布局,才能最终让城市从“当斯”困境里突围。

  这无疑是对政府公共管理智慧的更大考验。

 


版权所有©:山东三鼎发展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电子信箱